乡科级副职以及三级、四级主任科员,是广大基层公务员能够走上的岗位,有的干部不到30岁就已经是“副科”,但也有干部年近40还在“股级”上蹉跎。那么晋升“副科”的黄金年龄是多少呢?
简而言之,28岁。
可能有学员不理解,这么年轻吗?别急,听我娓娓道来。
一、把握青年人的两个“关键年龄”
查阅历年公务员招考职位表,关于年龄限制最小的往往是28岁,而公开遴选一般要求报考者35岁以下。实际上无论是否进入体制,28岁和35岁都是青年人生中的两个重要“分水岭”。
28岁之前,人的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仍处于巅峰,可以“无所顾忌”的犯错、跳槽,“大不了从头再来”;28岁之后,就要逐步稳定下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选定行业和领域。35岁之前还有“大改”的机会,虽然可能走了一些弯路,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35岁之后“换道”的成本就很高了,而且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逐渐消磨了勇气和锐气,职业和发展基本定型。
体制内更是如此,副科是基层干部晋升的第一步,“进步的早”不仅仅是进入领导视野、掌握“先发”优势,更重要的是被提拔意味着组织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和付出的肯定,会极大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反之,如果看着身边的同龄人一个个“进步”而自己“原地踏步”,抱怨、懈怠、躺平等负面情绪就会或多或少的代入工作之中,领导和群众都“看在眼里”。
二、年轻是干部提拔的“最大优势”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干部年轻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应用在干部队伍管理之中——有的地方为了“拉低”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甚至直接在干部名录中找符合条件且“年龄小的”年轻干部“一步登天”进班子。
《D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任用条例》)第八条规定了“提拔担任D政领导职务”的基本资格,但仅对县处级领导职位的任用条件进行了明确要求;附则中说明“选拔任用乡(镇、街道)的D政领导干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D委根据本条例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也就是说中央所称的“D政领导干部”一般是指县处级干部,成为正科之后才能算作“走入仕途”,在组织和领导那儿“排上队”。
目前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走领导职务通道,乡科级副职提拔为正职需要满三年;走职级序列还要多一年,多数情况下只有30之前就晋升副科才有把握在35岁左右走上正科岗位。再往上走,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当上正科提拔处级干部,不仅要满足三年以上的时限,还要在两个以上正科实职的位置上工作过。因此这“第一步”的28岁就显得尤为重要。至于处级职级(调研员),在基层那是解决临近退休老干部待遇问题的,和年轻干部没多大关系。
三、平台能保障个人的“发展底线”
2019年起施行的《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按照中央、省、市、县等六类对各层级职级职数进行了核定,平台的优势十分明显。在县一级,正科职数和在职人数比仅为二十分之一,从副科到正科是“大坎儿”,排在前面的还有多年未提拔的“老副乡长们”,5%的成功比足已淘汰大部分人;从正科到副处是“鸿沟”,不足1%的的成功率,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或者“天降鸿运”,绝大多数干部想都不会想。相反,在省厅工作,晋升科级没有职数限制,个人基本不用操心,35岁以前成为处级干部的“大有人在”。
体制内从不缺乏优秀人才,很多乡镇干部在基层独当一面,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工作也十分辛苦,但职级并不高,很多人工作了几十年还是“副科级”,甚至比不上市局机关工作几年的年轻干部。目前多地实施“墩苗育苗”计划,一些原省厅或市直的90后干部空降县直担任要害部门主要领导,而这样的机会在乡镇熬,需要多久?
因此广大青年公务员,一方面必须深入基层锻炼,真正走进百姓、了解民情民意、积累工作经验,快速提升个人能力水平;但另一方面也要把握晋升调动、公开遴选等宝贵机会,争取到更高的平台工作和学习,实现个人的长远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