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面试要求提供MBTI人格测试截图”“因性格测试被拒”……社交媒体上,常有求职者吐槽此类现象。
近年来,MBTI人格测试受到追捧。此类测试以“贴标签”的方式刻画个人性格倾向、心理特征和潜在能力,准确性和科学性一直存疑。如果企业以这种网红爆款的性格测试筛选人才,将使招聘的公正性和信服力大打折扣。还有一些企业借性格测试之名,行性别歧视、地域歧视之实,加剧了求职者焦虑。
性格测试不应成为职业选择的阻碍,但这个“新马甲”的出现,反映出就业市场仍存在隐性的就业歧视。而性格测试的滥用,还迫使许多求职者“见招拆招”,刻意打造“人设”,以迎合企业喜好。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所谓的“人格爆改”培训。
材料2:在“金九银十”招聘旺季,多位应聘者反映自己遇到了“看不见的门”:有的公司在招聘时提出,此前有过劳动仲裁经历的应聘者不予录取;有的公司在招聘时提出,应聘者名下不得有超过10万元以上的贷款……就业歧视让很多有能力的应聘者望而却步,他们在就业之路上遭遇“隐形门”“玻璃门”和“旋转门”,这些门看似能过,而真的想过时却毫无例外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障碍。
在求职的道路上不少应聘者发现,除了能力、学历、经验等常见的衡量标准外,类似上述的“隐形门”也在阻碍着他们的步伐。甚至在一些奇葩招聘中,求职者还需“付费上班”。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秩序。
就业是民生之本,公平是就业的基石。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都是对公平原则的践踏。劳动仲裁本是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手段,却成为某些企业拒录的“污点”,这无疑是对劳动者维权行为的打击和压制。而名下有贷款成为求职的减分项,更是对个人经济状况的过度干涉和不合理限制。至于“付费上班”,则完全背离了劳动关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