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业与就业良性互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当前,伴随一批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新的就业增长机会正加快孕育。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其中,“加快形成一批服务融通、政策贯通、渠道畅通的就业集聚区和增长极”等举措,有助于中西部等地区扩大就业,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
产业转移的过程,本身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过程。这些年,受东部地区用工用地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比较优势更加明显的中西部腹地转移。相应地,在就业分布方面,尽管东部省份仍是吸纳就业的主阵地,但不少中西部省份及东北地区招聘需求大增。
就业机会向中西部等地扩散,既能改善当地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也能满足不少在外务工劳动者的就近就地就业需要,可谓一举多得。不过,随着产业引入,中西部地区用工缺口逐渐变大,甚至反超东部地区。有的企业迁入后,新员工聘用、培养还需一定时间,就业供需出现短暂错配。一些二三线城市则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下的状况。有效化解这些结构性问题,才能在产业转移中更好培育就业增长极,切实提高中西部等地区的就业承载力。
培育就业增长极,做强优势产业是根基。不同地区发展实际各异,承接产业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比如,有一定资源禀赋、规模较大的城市可立足基础优势,培育产业链更完整、带动就业能力更强的支柱产业,协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就业;而对于资源禀赋不明显的城市,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共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等方式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也能实现就业扩容。又如,资源枯竭型城市迫切需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集群,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则适宜在文旅等特色产业上发力,对此应强化政策支持。总之,因地制宜,才能最大化实现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顾实际,盲目跟风热点产业,对就业的拉动只会是一阵风。
仅靠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尚不足以构建就业增长极,还要让工作有人能干、有人愿干。这就要在产业转移全过程中,下足就业保障功夫。在引入产业前,就要将当地劳动力的匹配情况、招工难度与方式等问题纳入考量;引进之后还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加强人才扶持。既要吸引人才,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给予劳动者一定支持,减少其后顾之忧;也要培养人才,开展校企合作、业务培训等,为迁入企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提高中西部等地区就业承载力,促进区域就业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前景可期、大有可为,必将吸引越来越多劳动者,锻造更高质量就业增长极,释放更强经济活力。
作者:金观平;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