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北京以减量发展的巨大勇气扛起了协同发展的首都责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藩篱,克服传统惯性思维束缚,北京在瘦身提质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携手津冀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二、深度解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表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京津冀整体定位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破解首都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路子;二是有利于完善城市群形态,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三是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与人口调控取得积极成效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2014年以来,北京积极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连续开展了两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拆除违法建筑2.4亿平方米,基本完成了一般制造业企业和区域性专业市场集中疏解的阶段性任务,为北京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大城市病”问题等带来积极效应。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人口调控也取得积极成效。2017年开始北京常住人口开始净减少,北京常住人口2184万人,较峰值2195万人(2016年)减少了11万人。与此同时,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带动中心城区人口向平原新城和生态涵养区转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的问题有所缓解,核心区(东城区和西城区)常住人口数量从2013年的221.2万人下降至2022年的180.4万人,人口密度也从2.39万人/平方公里降到1.95万人/平方公里。北京城乡建设用地持续减量,净减量超过120平方公里,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交通、生态、产业)取得突出进展
第一,“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快速推进,交通一体化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以轨道交通为主的京津冀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环京津地区高等级公路基本实现全覆盖。京津冀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585.5公里,比2014年末增长了32.6%;京沪高铁、京广高铁、津秦高铁、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哈高铁、京唐城际等多条线路开通运营,京津冀高铁总里程增至2576公里,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京雄津保环首都1小时交通圈、京津冀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大兴国际机场建成并投入运营,“双核心”(首都机场+大兴机场)+“双辅助”(天津滨海机场+石家庄机场)+“多节点”(支线机场+通航机场)的机场群网络初步形成。天津港与唐山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等港口基本形成干支联动、无缝衔接、相互支撑的格局。
第二,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京津冀是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国家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37µg/m³,比2013年(107µg/m³)下降了65.1%。京津冀还签订了《“京津冀”水生态环境治理合作共建框架协议》,京津冀地区主要水系——海河流域总体由中度污染转变为轻度污染。京津冀三地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积极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第三,产业转移协作取得明显进展。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经济联系的不断增强,为其产业链分工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产业转移协作机制上,2016年6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编发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2019年8月,三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签订了《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协调统筹机制。在产业转移平台上,京津冀三地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承接工作,建立了“2+4+46”承接平台,带动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向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以及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布局。京津冀通过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速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津冀共建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京冀共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促进了三地产业的协同发展。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在北京召开,发布了“五群六链五廊”的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
三、实战应用
例题1:请结合给定材料,总结概括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内容全面,逻辑清晰,350字左右。
【参考作答】
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除河北与天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外,河北与北京、天津与北京,无论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均处于持续扩大阶段。二是生态环境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仍有一定差距。北京是京津冀空气质量最好的地区。2023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实现连续三年稳定达标。PM2.5优良天数占比达九成,PM2.5最长连续优良天数为192天,超过了半年,“北京蓝”成为常态。天津是京津冀空气质量较好的地区。河北是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明显的地区,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三是产业转移的短板依然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对产业协同发展效果不明显。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京津冀地区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力量较弱、技术交易市场发育不足、三地产业自成体系现象明显、产业上下游关联性偏弱。
例题2:结合给定材料和工作实际,请围绕以产业链为抓手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谈谈工作思路?要求:条理清晰,全面准确,450字左右。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以北京创新能力为基础,以产业链为抓手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一是发挥北京辐射带动作用。围绕京津、京雄轴线及重要节点,携手共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构建集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研发孵化、产业制造、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全域创新空间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二是打造“五群六链五廊”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五群”是指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产业集群;“六链”是指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产业链;“五廊”是指京津新一代信息技术、京保石新能源装备、京唐秦机器人、京张承绿色算力和绿色能源、京雄空天信息等产业廊道。三是提升产业协作平台集聚能力。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协同创新中心,提升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平台集聚能力,在环京津地区重点建设一批重点承接平台。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责任
打破藩篱,北京驶出第一步。
啃硬骨头,营商一体化提速。
疏通堵点,产业链三地延伸。
以协同发展引领改革大潮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有系统思维。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有创新观念。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有过程意识。
创新潮涌京津冀 协同发展向未来
保持定力,京津冀功能定位持续加强。
凝聚合力,京津冀协同协作日趋紧密。
激发活力,京津冀开放创新不断增强。
彰显效力,京津冀人民福祉稳步增进。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减势能之差,增动能之和。
以协同发展,构建新格局。
增人民福祉,促共同富裕。
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