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022年,十年两会,故事很多。
来自大江南北的代表委员,带着泥土的芬芳、暂别工厂的轰鸣、肩负人民的重托,沿着人民大会堂的台阶拾级而上。头顶上方,五星红旗迎风猎猎。
十年,53次“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同许多代表委员面对面,倾听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倾听奔涌在中国大地上的往昔和憧憬。
故事里有乾坤。
“去嘎查,路怎么走”,问的是掣肘偏远地区发展的交通问题;
“白雪换白银换来了吗”,思考的是生态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条件比十八洞村还差的有多少”,牵挂的是全面小康路上的短板弱项;
“这是我们回避不了的一场大考”,擘画的是新时代强军路上的历史跨越……
在这里读懂中国。十年跋涉、十年笃行,十年的大道如砥,浓缩于此。如一幅时光卷轴,铺展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揪心与放心
“不要因为我们看了心情沉重就遮遮掩掩”
悬崖村,习近平总书记挂念在心。
那是2017年全国两会,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谈到有关这个村的新闻报道:“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
脱贫攻坚的浩荡春风吹遍了山河万里,上山的路很快变了模样。
就在今年两会,来自四川省民政厅的益西达瓦委员带来了村子的新消息。两张照片对比鲜明,一张是昔日挂在峭壁上颤巍巍的藤梯,一张是今日稳稳当当“飞”入云霄的钢梯。
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细问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的近况,再问乡村旅游进展。这一次,他放下心来。
从“揪心”到“放心”,中南海和大山深处一个村庄的距离,那么远,又那么近。
回首这些年,总书记花的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山脚下直通省城的路、搬出土坯房的家、家门口就能读书的课堂,那些人、那些事,都装在他的心里。
“去年村里有多少人娶媳妇?”
2016年全国两会,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见到来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郭建群代表,亲切地问。总书记清晰地记得,2013年到访十八洞村时,大龄男青年“脱单”是个老大难问题。
“7个。”郭建群代表答道。当讲到全州还有50万贫困人口时,总书记又问:“条件比十八洞村还差的有多少?”
再看2017年全国两会,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林书成代表带来了总书记一直放心不下的大凉山的消息。彼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绝大多数都去过了,“还没有走到的吕梁和凉山会尽快去”。
“文盲率高不高?”
“一个村里初中以上的都很少。出去打工很困难,深山里彝族群众的脱贫不是一次冲锋就能完成的。”
这一年初夏,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吕梁山区。转过年来,飞行3个多小时,在深山里又辗转奔波两三个小时,沿颠簸崎岖的山路深入大凉山腹地。村里的琅琅书声,火塘边座谈时憧憬的目光、质朴的志向,都点燃了大凉山的无限希望。
不畏严寒酷暑,不惧山高路远。深山小院里的欢歌笑语,农家账本前的细致追问,一串串足迹在中国地图上星罗棋布,丈量着从贫困到小康的路途有多远、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