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遴选

 

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辰遴选APP

北辰视频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遴选网 > 好文天天读 > 好文天天读 > 09月18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09月18日北辰好文天天读(汪教授)

2020-09-18| 来源:北辰

保障劳动权就是保障人权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保障劳动权就是维护人的尊严,就是保障人权。

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白皮书,从新疆劳动就业的基本状况、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尊重劳动者的就业意愿、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就业创造美好生活、积极践行国际劳工和人权标准等六个方面,全面反映新疆把促进劳动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的一系列举措,真实记录新疆实施积极的劳动就业保障政策有力维护了各族群众劳动就业基本权利的客观事实,生动展现了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法保障公民劳动权利的坚定信念和务实行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做好劳动就业工作,对于保障各族人民劳动就业权利、发展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疆劳动就业保障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劳动力素质明显提升,各族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今天的新疆,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家家有门路、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的工作目标基本实现,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安宁祥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正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的宪法原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重视保障公民的劳动就业权利,坚决预防和消除任何形式的强迫劳动。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劳动权益,显著改善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政策及其实践,符合中国宪法法律,符合国际劳工和人权标准,契合新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惠民生,顺民意,得民心。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一些势力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反华需要,无视我国新疆为保障人权所做的巨大努力,搞人权双重标准。他们罔顾事实,颠倒黑白,肆意炒作所谓新疆“强迫劳动”问题,抹黑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工作,妄图剥夺新疆各族群众的劳动权,使其永远生活在自我隔绝、封闭落后的贫困状态,这是对新疆各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反动,理应遭到一切爱好正义进步的人们的坚决反对。

劳动改变生活,劳动创造幸福。面向未来,新疆将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劳动就业,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努力,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新疆各族人民的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8日   第 01 版)

 

 

人心不可欺 民意不可违

——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中美关系⑦ 

发展中美关系,必须维护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然而,美国一些政客出于政治偏见和政治私利,大肆渲染所谓“中国威胁”,滥用“国家安全”概念,蓄意阻挠中美正常交往,不断单方面挑起事端、制造冲突。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掩盖自身在疫情应对和国内治理上的严重失败,美国一些政客利用美国民众的焦虑和恐惧,刻意用“政治病毒”误导美国民众,甚至不惜关闭中美两国人民相互沟通的窗口,对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和民间友好都造成损害。

中国古人云:“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必须看到,美国极端反华势力欺骗民众、操弄民意,完全违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其激化中美矛盾、转移国内民众视线的企图只能是自欺欺人。遥想当年,即便是在中美两国民众交流极为有限的时代,受林肯总统派遣出使中国的美国使节蒲安臣,尚且能够深刻体会到融入中华文化血脉的“和合”基因,赞叹中国“不是带着威胁的口吻而来,她是带着两千三百年前的儒家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来”;而今是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更是对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早有直观真切的体会。美国一些政客妄图用谎言彻底带偏民众对华整体认知,可能得逞于一时一事,但终将归于失败。

当前,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均为全球最多。美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下滑31.7%,创20世纪40年代以来最大季度降幅;美国申请失业救济人数超过1400万;截至7月底,美国约有12.1%的成年人家里在近一周有过食物不足的经历……毫无疑问,美国民众迫切需要的是能够真正挽救生命、复苏经济、恢复就业的务实之举。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所强调的,当前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需要的是美中进行合作,而不是让美国民众受美国一些政客影响,转而支持一种类似冷战的对华关系。

国家关系归根结底是人民之间的关系,需要人民支持,最终也服务于人民。中美两国人民对彼此始终怀有友好的感情,双方寻求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的努力从未停息。历史早已证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跨越太平洋的合作,无不是顺应中美两国人民意愿并造福两国人民。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美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拒绝承认的错误政策,致使中美陷入长期隔绝、彼此敌对的状态。斗转星移,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历史大势驱动下,终究以卓越政治智慧写下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佳话。正是因为中美两国领导人选择顺应历史潮流、尊重民心所向擘画并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中美人员往来从每年几千人次增长到超过500万人次,双边贸易额较建交之初增长了250多倍,双向投资从几乎为零攀升到近2400亿美元,中美关系成为世界上相互交融最深、合作领域最广、共同利益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

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成为孤岛。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醒世人,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美两国人民是队友不是对手。不久前,一次抗疫物资跨国运输行动受到美国媒体特别关注——120万只口罩在中美各方携手努力下从中国深圳运至美国波士顿,在机场接收口罩的美国马萨诸塞州州长查理·贝克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合作和伙伴会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法。”从抗日战争时期见证中美两国战斗友谊的“血幅”,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往来于太平洋的抗疫物资,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历史和现实共同证明,中美两国人民相互支援,便能战胜挑战,给两国和世界带来福祉。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中美关系同样由中美两国人民共同创造。中美人民友谊蕴含了几十年来两国人民的无数心血,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是美国一些政客的政治操弄可以隔断的。人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维护和稳定中美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美国极端反华势力以谎言欺骗民众,绑架中美人民根本利益,危害中美关系的图谋注定不能得逞。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8日   第 03 版)

 

 

“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导诊、消毒、清扫等各类机器人,配送、测温、巡逻等各式无人机,还有多功能防护面屏、移动手术车、负压病房……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网络云展厅呈现的科技抗疫装备成为关注焦点。不少观众感慨:终于以科普的方式现场见证了科技抗疫的“硬核”实力!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担当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病毒有何特征?要以科学精神来求索答案。应该怎样战“疫”?要按科学规律来探寻办法。“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伟大抗疫精神,其中就包括“尊重科学”。回顾抗疫过程,我们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实施科学举措,让科学精神的阳光穿透疫情阴霾的笼罩,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坚实力量。

外媒如此评价:“中国高科技抗疫堪称‘参考范本’。”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成功研制出检测试剂盒、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到及时筛选有效药物、多次更新诊疗方案;从大数据溯源、健康码识别,到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这些攻关之举、防控之策,无不闪耀着科技的“高光”,无不体现着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如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们的城市车水马龙、工厂机器轰鸣、乡村丰收忙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这是依靠科学所收获的不易成果,也是尊重科学的有力证明。

经此一役,人们也经受了科学精神的洗礼,提升了科学素养。面对疫情,各级科协组织利用数字科技馆等平台,对公众进行抗疫指导和心理疏导;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战疫英雄登上“云讲台”,在《开学第一课》上播撒信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种子;张文宏等知名专家积极发声,引导公众辨明“伪科学”信息、抵制“反科学”行为。有网友感慨:按“赛先生”的意思办,抗疫必胜!面向未来,如果每个人都能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善用科学武装头脑,我们就能汇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正能量。

回溯历史,人类与疫病的每一次较量,既是对科技水平的检验,也是对科技创新的促进。这次战疫,创新技术各显神通,充分彰显了我国长期积累的科技实力。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慎终如始、毫不懈怠,继续做好科学防控、协同推进科研攻关,才能在科学精神的引领下集聚更大合力,赢得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

“科学本身就有诗意。”科技抗疫之旅,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科学所蕴藏的潜力、散发的魅力。前进征程上,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如哲人所说的那样,“将之运用到一切人类思想领域中去”,我们就一定能更好激发和运用科学的力量,为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魏寅;《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8日   第 04 版)

 

 

命运与共,秉承“天下一家”理念

——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⑥

“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如何?”“如何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核酸检测三者进行确诊?”8月底,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的抗疫现场,中国专家组不仅考察了医院,还专门走访居民居住点、贸易市场等,只为能提出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防疫建议。中几友好医院院长桑迪感慨,中国专家给我们带来治疗的新理念、新知识。这是中国对外抗疫援助的一个缩影。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面对疫情在全球蔓延,我们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性危机,我们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宣布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我们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从长远看,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风险挑战面前,单打独斗没有出路。任何自私自利、嫁祸他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做法,不仅会对本国和本国人民造成伤害,而且会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伤害。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方能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抗击疫情不仅是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之战,也是维护世界经济繁荣之战。面对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的全面冲击,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压力测试”,率先开始复苏,为世界经济注入了信心与动力。举办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积极筹备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动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逆势增长,打通物资“补给线”;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架起一道牢固“生命线”……中国始终强调团结合作与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要性,坚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尽快恢复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现在,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仍面临很大不确定性。无论是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是推动世界经济早日重现繁荣,我们都要始终坚定不移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进经济全球化,推动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共创人类发展的美好明天。

大道不孤,大爱无疆。挑战面前,各国人民越来越意识到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相信,只要各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跨越不了的难关。

本报评论部;《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8日   第 05 版)

 

 

五年规划彰显中国制度优势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听取相关领域人士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就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13个以五年为期的发展规划(计划)串起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体现着显著的制度优势和独特的治理经验。纵览13个五年规划(计划),在规划目标、内容、体系与机制上适应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五年规划是动员与配置全社会资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治理方式,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安排,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越是社会化大生产,越需要统筹协调。从“一五”计划的工业建设工程,到“九五”计划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计划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再到“十三五”规划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等,都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在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着眼未来、规划全局、整合资源、把握机遇、形成合力。正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的发展能够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全国连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五年规划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五年规划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全过程。五年规划编制经历了许多环节,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广大群众都参与其中。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就能体现民生底色,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五年规划生动体现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显著优势。五年规划的制定过程生动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人民意愿和社会期盼,凝聚了全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相信“十四五”规划将根据未来的发展要求,引领并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作者宋雄伟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部教授);《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8日   第 05 版)

 

 

为了人民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生命高于一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为什么我们党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因为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回望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征程,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之所以能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磨难而淬火成钢,就是因为始终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治国理政实践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这次危机和大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同时,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与历史担当。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大战中,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得到最大彰显。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抗疫斗争的一个个感人细节中。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我们一个都不放弃,为了挽救生命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为了人民我们无所畏惧;用10多天时间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为了人民我们全力以赴……中国抗疫斗争展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是对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最好诠释。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还需要付出持续努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作者谢春涛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8日   第 09 版)

 

 

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

近日,针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的餐饮浪费现象,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切实培养节约习惯,杜绝餐饮浪费现象。这看似是舌尖上、饭桌上的小事,实则是关系国计民生、千家万户的大事。我国人口多、基数大,如果每人浪费一点,最终就会汇聚成一个巨大数字。同时,餐饮浪费产生的大量厨余垃圾,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触目惊心的食物浪费,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被大量无效消耗。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食物浪费足迹: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报告显示,全球每年食物浪费总量达13亿吨,全世界每年生产但被浪费的粮食所耗用的水相当于伏尔加河年流量的3倍,而生产这些粮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高达33亿吨。此外,食品浪费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额外压力,导致耕地面积和捕捞规模不断扩大,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舌尖上的浪费”禁而不绝,原因在于一些人抱有“爱面子、讲排场”的摆阔心态,或存有“没人管、管不住”的侥幸心理。同时,一些经济利益因素也在为“舌尖上的浪费”推波助澜。过去一段时间,一些餐馆饭店设置最低消费门槛引导顾客超量消费,“吃播”“大胃王”等另类直播更是引发浪费食物的负面效应。靠这种手段换来的红火生意、得来的“油腻”点击量,实际上是错用浪费刺激消费,错拿“胃口”吸引“眼球”,为赚取经济利益而营造出扭曲的餐饮文化。这种不良餐饮文化,与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背道而驰,同绿色健康、简约文明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倡导和践行“俭法”生活,要以彻底转变不良餐饮文化为切入口。

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勤俭节约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内在要求,每一名社会成员都应当身体力行。订得多、吃得少,没吃完不打包、吃不了都倒掉,这类行为反映了一些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帮助这样的人医好餐桌上讲排场、爱攀比的“奢侈病”,应当在做好勤俭节约“软教化”的同时,用好反对浪费的“硬约束”,使“餐桌上的任性者”时时处处被监督、受惩戒、得警醒。

“一荤一素一个汤,您先吃着,不够再点。”这些天,走进机关单位食堂,步入街边餐馆,总能听到诸如此类的劝导语。设置小份菜、半份菜、拼盘,鼓励饭后打包……这些创新举措表明,倡导和践行“俭法”生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让这一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还需以多种形式、多条路径教育引导更多的人着眼于自己的饭碗,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在米面粮油上精打细算,在餐桌上“精兵简政”,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以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勤俭节约汇聚起14亿人的绿色健康生活,推动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理念深入人心。

赵渊杰;《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8日   第 09 版)

 

 

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学校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履行好这一固本强基的育人使命,需要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有机融入抗击疫情等爱国主义故事、当前形势与政策等鲜活素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进而立下爱国之志、树立远大抱负、矢志奋斗拼搏。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开学典礼等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参与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发挥网络空间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当代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沟通交流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结合青少年的新变化、新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爱国主义是鲜活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紧扣时代主题,着眼话语创新,优化内容供给,结合青少年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制作推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作品、动漫、有声读物、短视频等,使内容通俗化、接地气,既可感可知,又可亲可近,善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语言讲好爱国故事、传播主流价值观,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积极创新传播手段,突出议题引领、立体传播、柔性推介,依托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通过丰富优质的融媒体产品和可视化、互动式体验,潜移默化地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在网络上打造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空间,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头脑、入心灵、见行动。

发挥社会协同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综合施策。要围绕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统筹推进、协同联动,有效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探索构建全方位、常态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协同机制,形成同向同行、有机衔接、效果叠加的整体效应。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深度开发融教育性、知识性、文化性、体验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品,引导青少年以寓学于游的方式重温红色记忆,在亲身体验中了解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深入挖掘重大纪念日、重要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主题演讲、快闪等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的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和鼓舞广大青少年勤奋学习、向上向善,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蓝晓霞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8日   第 09 版)

 

加强历史学习 坚定理想信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多次就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重要论述。今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中强调:“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这为我们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进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筑牢师生思想根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对于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不仅能让广大师生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更有助于广大师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对党和国家事业具有根本指导作用,进而不断加深对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把握,加深对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的领会,从而不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坚定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既可以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性、中国革命道路选择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艰巨性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帮助广大师生由理论的清醒走向行动的自觉。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伟大历史人物、革命先辈、英雄模范的人生故事、奋斗故事,可以让广大师生深切感受到“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能丢”的坚定信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党让去哪就去哪,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忠诚担当,从而在不断检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中坚定理想信念。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财富。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为加强学校思政工作、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坚实基础。我们要不断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思政工作内涵式发展。比如,世界社会主义500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执着追求;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接续奋斗的足迹,彰显了我们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7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写照;改革开放40多年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些都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为我们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提供丰富素材和鲜活案例。

准确把握目标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需要准确把握学习教育的目标任务。

贯通远与近,引导师生学史以强思明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的远与近、长与短的辩证法,分清历史的主流和支流,正视前行路上的困难与曲折,在不断汲取历史智慧中自信地走向未来。一方面要引导广大师生“明大道”。历史之中有未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善于察大势、明大道,才能开启未来之门。另一方面要引导广大师生“辨是非”,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把诸如“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重大现实问题放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进行全面把握,激发广大师生永葆奋发成才、矢志报国的决心和定力。

围绕知与信,引导师生学史以立心铸魂。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一条红线。要把握信仰、信念、信心,引导师生“知其然”,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播的、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如何形成燎原之势的、新中国是如何由弱变强的、改革开放是如何在深层次改变国家面貌的等历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同时,要引导师生“知其所以然”,不断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深刻认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立足情与行,引导师生学史以矢志奋进。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目的是“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一方面要引导师生以史为鉴修炼“小我”,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努力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另一方面要引导师生继往开来融入“大我”,不断把自己的理想同国家的发展、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主动投身强国伟业。

深入推进学习教育

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是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要将其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全国师生中广泛掀起学习教育的热潮。

坚定主心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把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结合起来,引导师生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的把握,进一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足功夫。

用好主渠道。学校教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要结合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把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师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在校园中营造时时学、处处学的浓厚氛围。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讲授和课程思政教学。

打造主阵地。互联网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成为全天候、跨区域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要推动学习上网,通过打造“云课程”,让师生能够随时随地在网上开展学习。推动活动上网,通过举办网络知识竞答、网上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不断增强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宣传上网,利用新媒体等平台载体,积极宣传师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作者翁铁慧为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8日   第 09 版)

推荐课程

视频教学 更多

北辰官

更多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信公众号

立刻关注

北辰遴选

北辰遴选官方微博

关注

图书

更多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464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238人

【新品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4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391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649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464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238人

【新品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4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391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649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464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238人

【新品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4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391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649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464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238人

【新品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4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391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649人

2024预定【笔试考题12期】

388.00

销售 0件
浏览 4464人

2024预定【时政热点6期】

198.00

销售 4322件
浏览 2238人

【新品现货】2024年4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420人

【新品现货】2024年3-4月时政热点双月刊

37.00

销售 1111件
浏览 391人

【现货】2024年3月笔试考题+答题纸

37.00

销售 3333件
浏览 649人
北辰遴选 -做中国遴选学习平台
北辰遴选 -专注于遴选考试培训
北辰遴选APP
售后客服
安卓APP
IOS APP

400-1788-950

咨询电话(09:00---21:30)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商务合作:18674025063

微信扫码登录

+86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漫漫遴选路,北辰永相随
+86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VIP会员
个人中心
      (登录账号:)
  北辰遴选VIP会员(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电脑、手机、IPad均可用~
一个月
¥9.9
半年
¥48(原价¥59)
一年
¥68(原价¥118)
    支付宝
    微信
¥9.9
支付宝支付
《VIP服务协议》
全战栏目畅读
文档PDF下载
完善用户信息
注:已注册用户请绑定原手机号
可直接微信扫码登录该手机号账户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