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2022年3月6日,习近平在参加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讲到“要树立大食物观”观点引人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二、深度解读
★二十大报告表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基本内涵
(一)食物结构面临从主粮向大食物的转变
“大食物观”与过去的“粮食观”相对,是指人们日常摄入的营养品都是食物。过去的食物主要是指粮食,而粮食又容易被片面理解为稻子、小麦等主粮。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老百姓每天吃的东西已经不局限于主粮,还包括肉、奶、水产品、果蔬类等。现在,人们不仅向主粮要食物,也要向“副”食要食物。所以,“大食物观”澄清了以往的一些误解,对当下人们所有依赖的食物作了全面概括,也是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全新阐述。
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营养需求日益多元、全面、均衡,树立“大食物观”就显得非常必要。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不同阶段。过去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标志是以主粮为主,解决温饱问题。进入工业化时代,家禽、水产等在食物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人们摄入的“副”食其实已经比主粮多很多。这样形成了所谓的大农业。大农业分为两大类,一是种植业,一是养殖业。越发达的国家,养殖业总产值就会越早超过种植业总产值。根据我国的农业发展统计,我国在2015年左右就已经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交叉拐点,种植业一直在上升,但是曲线比较平滑,而养殖业发展迅速,增长曲线陡峭,其中水产养殖业增长最快。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养殖业也会更加智能化、集约化,产值会保持快速增长,以后在食物结构中的占比会更高。这意味着,我国的食物结构已经面临着一个从主粮向大食物的转变,相较于主粮的碳水化合物,肉类蛋白质更重要。
“大食物观”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通过“大食物观”,既保证吃的东西足够丰富,也保证吃到嘴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安全的、有营养的。“大食物观”是新时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生产能够满足老百姓的多样化需求。在科学指导下,老百姓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二)“大食物观”是吃好、吃得安全
当前环境下,人们更要讲食物安全,而不仅仅是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常常等同于主粮安全。主粮安全很重要,但不够,还有很多东西和主粮一样重要。在“大食物观”之下,主粮、“副”食都要抓。保障老百姓的饭碗,不仅仅是过去的主粮安全,而是要保证整个食物安全。“大食物观”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强调了主粮的重要性,强调主粮和其他食物的均衡发展。
从“粮食安全观”到“食物安全观”,不仅仅是思维的改变,也是要求抓农业时注重主次、主副搭配,考虑农林牧副渔的均衡发展,这将对农业政策的制定、调整、保障,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解决温饱,走进小康,走向富裕,近20年来,我国畜牧、家禽、水产产业的快速发展给老百姓的食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促进了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粮食观”是吃饱,“大食物观”是吃好、吃得安全。
大食物的发展减轻了主粮的压力。人们讲粮食安全一定要防范别人在主粮上、种业上“卡脖子”。历史经验显示,国际上往往是主粮相对容易囤积居奇。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常常利用危机操纵主粮价格,低囤高卖,危害很多国家的粮食主权。而食物安全相对于粮食安全,应该说更安全了,所有的食物安全都会统筹考虑。因为它更强调均衡,多头并举,难以人为操控,可分散主粮的风险,可对冲主粮“卡脖子”的危机,更能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三)生态可持续
“大食物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江大保护”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延续。“大食物观”的本质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在最初的渔猎时代,老百姓就有朴素的观念,什么时候该狩猎,什么时候该保护,不能捕猎幼兽,不能竭泽而渔。其实,这就是一种与生态观紧密相连的食物观。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忽略了这一点,向自然过度索取,是一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获取食物的方式。“大食物观”则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向山水林田湖草要食物,但不是无度索取,而是在有序合理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让它们更有效地为人类提供食物。“大食物观”对生态更友好。
★历史沿革
1990年,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写入“树立大食物观”,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其中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加快扩大牛羊肉和奶业生产、提升渔业发展质量等方面的部署,就是“大食物观”的一个具体体现。
★对策措施
第一,实现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宜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一是向森林要食物。我国有大量丘陵、山地,具有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的巨大潜力。以油茶为例,通过开发潜在资源,可替代几千万亩耕地,能有效缓解耕地压力和食用油供需矛盾。二是向草原要食物。我国草地面积达39.68亿亩,但单面积草地畜产品产量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草原开发潜力巨大。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草原建设,通过补播、灌溉、施肥等措施对水热条件较好的退化草原、重度沙化盐碱化草地和南方草山草坡进行改良,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有效提高草原草地生产力。三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我国有面积5000亩以上的宜渔湖泊、水库达1500个,在深远海适合鱼类养殖的面积有7万多平方公里,通过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和深远海鱼类养殖,可以获得数量可观的优质蛋白食物资源。四是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设施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使得人类可以通过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垂直农场等生产方式,大规模低成本生产所需的食物,从而部分替代土地,有效缓解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我国在设施农业方面有后发优势,目前技术上已日臻成熟,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第二,实现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微生物生长快、易于培养、所需生产空间小、蛋白含量高,微生物组学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挖掘、改造乃至创造新型微生物资源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开发利用真菌源蛋白、合成型替代蛋白等微生物食物产品,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目前被人类所利用的微生物种类尚不到地球微生物总量的1%,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预计未来15年内通过微生物合成的替代蛋白产品将占据约22%的全球食用蛋白市场份额。宜从战略高度认识和谋划微生物食物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建设农业微生物科技创新平台、设立微生物食物资源开发科技项目、培育微生物领域高端创新人才队伍等举措,大力发展农业微生物产业,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第三,实现食物安全政策由单一的供给侧管理向需求侧管理拓展。一方面,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消费引导和营养干预政策,在全社会积极引导并树立食物消费新观念,推动居民膳食结构优化与升级,并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强食品安全和食用知识宣传,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鼓励减量、营养、健康、绿色消费,反对浪费食物。
★践行大食物观要树立“三个观”
首先要树立大资源观。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的瓶颈约束。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其次要树立大农业观。坚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统筹粮经饲生产,推动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第三要树立大市场观。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粮食、肉类、蔬菜等各类食物保供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从战略上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提高农业食品国际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践行大食物观根本出路在科技
(一)深化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清醒认识到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推动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拓宽把握粮食安全的维度。
(二)加强从耕地到国土空间拓展的科技创新。挖掘耕地生产潜力,提高中低产田生产能力,提高部分寒旱地区、戈壁地区土地和冬闲田等的农业生产能力。拓展非耕地空间,如森林食品、戈壁农业、垂直农业、海洋牧场、人造食品等。
(三)非农业资源的拓展创新。加大对森林江河湖海的研究力度,通过科技创新,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转化为大食物的来源。加大生物育种的推广和应用,强化生物产业前沿研究,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四)加强食物品种生产方式的创新。加大生物合成和人工合成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力度。延长食品产业链,向食品的二产部分要附加值、要新兴食品。
三、实战应用
例题1:粮食生产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底线任务和基础支撑,根据给定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要求:内容完整,逻辑清晰,措施合理,5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第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产能基础,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民种粮、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强化调控基础,不断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全面提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市场和资源的能力,增强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第二,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要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突破自然环境禀赋的约束,探索发展植物工厂、智慧农业、功能食品等领域。促进食物结构调整优化,丰富拓宽食物来源,增强食物持续获取能力,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升级的农产品消费需求。第三,着力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要构建强大农业产业链,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集中度、专业农户合作化水平以及规模化服务水平。要把产地做优,把物流加工做强,把消费做细做精,同时使生产端更加专业化、特色化,消费端更加社区化、便捷化,促进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的优势,进一步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催生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价值。(533字)
例题2: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大食物观”进行安排部署,请围绕“大食物观”这一主题撰写一篇大作文。要求:内容丰富,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逻辑严谨,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树立大食物观,实现更高质量“吃饭自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当前,富足标准下的居民生活,追求更高质量的“吃饭自由”,要求我们以实现“四个性”为目标树立大食物观。
实现品种的多样性。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从来都是头等大事。既要让14亿多人吃饱饭,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稳住农业基本盘,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让人民群众吃好饭,丰富食物结构,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遵循市场规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让人们过好“要啥有啥”的生活。
实现来源的广泛性。民以食为天,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田里种的,数不尽的食材和调味,绘就了我国“饮食地图”。既要开拓食物来源,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充分用好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挖掘更多更丰富的食物来源;也要用好科技力量,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开发新的“食材菜谱”。
实现布局的匹配性。我国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农业生产多样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想实现好收成,就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做到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盲目种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实现供求的平衡性。变革在平畴阡陌间,成效在精致餐桌上。当前,某些农产品“有啥啥不要”和“要啥啥没有”的问题依旧突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问题仍然并存,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有效应对举措。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培育农产品创新链、加工链、物流链“一条龙”,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从仅满足于吃饱穿暖到追求“吃好穿好”,中国正一路狂奔,顺风驰骋在更美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968字)
四、高分框架
★大作文框架
树立大食物观,实现更高质量“吃饭自由”
实现品种的多样性。
实现来源的广泛性。
实现布局的匹配性。
实现供求的平衡性。
树立大食物观,让“中国餐桌”更加丰富
树立大食物观,是时代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的产物。
树立大食物观,是拓宽食物来源、丰富食物种类的保证。
树立大食物观,是保障粮食安全、盘活农林资源的实招。
大食物观,让“幸福餐桌”更有味
树立大食物观,让食物更安全。
树立大食物观,让食材更丰富。
树立大食物观,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