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2024年7月2日至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江苏苏州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专精特新企业蓬勃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深度解读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智能制造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技术和主线,既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发展水平大幅跃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成效明显,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目前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央地协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全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经过多年培育,我国智能制造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智能制造正在多领域多场景落地开花。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要实现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及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要求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总理在江苏调研精神
2024年7月2日至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江苏苏州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专精特新企业蓬勃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总理指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聚焦主业精耕细作,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赢得发展先机。大模型的迅猛发展,正在催生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方式颠覆性变革。要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大、需求层次多、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着力推动面向各行业各领域的垂直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智能产业。
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必须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坚持供需双向发力,在需求侧聚焦共性问题找准转型切入点,在供给侧大力培育专业化服务商。要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加快设备数字化普及,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业。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大企业率先转型、引领带动,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转型基础底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希望大家强化创新引领,树立国际视野,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形成蓬勃发展、成长壮大的生动局面。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完善梯度培育体系,让更多中小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成长为“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
★第九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相关要求
2024年6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第九次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一流企业,与独角兽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听取企业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研究促进独角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单忠德出席会议。
金壮龙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独角兽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巨大,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力军,要树牢家国情怀,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巩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争创世界一流企业。要强化创新引领,勇于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聚焦前沿领域和原创性、颠覆性技术,苦练内功,打造“独门绝技”“硬核科技”,努力在新领域新赛道脱颖而出。要注重融通发展,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加强资源共享、场景开放、协同创新,把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落实到产业发展上,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互联对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当好工信领域企业的“娘家人”,进一步加强精准支持和服务保障,为独角兽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解读《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1.出台的目的
2023年1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旨在解决我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根据《意见》,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7%。
2.意见的内容
《意见》包含“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进产业融合互促,加速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五大方面18个具体措施。
3.如何推进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1.我国将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优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制造业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鼓励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制定先进技术转化应用目录,建设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
2.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完善产业生态,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支持传统制造业深耕细分领域,孵化新技术、开拓新赛道、培育新产业。持续巩固“去产能”成果,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完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制度,科学细化项目管理目录,避免对传统制造业按行业“一刀切”。
3.大力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支持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智能部件,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探索智能设计、生产、管理、服务模式,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标杆。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在中小企业先行先试。完善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等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贯标,提升评估评价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和数据安全防护,构建发展良好生态。
4.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化协同。鼓励龙头企业共享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和产业链资源共享。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和平台作用,支持构建数据驱动、精准匹配、可信交互的产业链协作模式,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产品溯源等应用,建设智慧产业链供应链。支持重点行业建设“产业大脑”,汇聚行业数据资源,推广共性应用场景,服务全行业转型升级和治理能力提升。
5.推动产业园区和集群整体改造升级。推动国家高新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共享制造模式,实施整体数字化改造。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在线化、产能柔性化和产业链协同化,提升综合竞争力。探索建设区域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提供海量数据处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发等服务,促进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制造业。探索平台化、网络化等组织形式,发展跨物理边界虚拟园区和集群,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
★智能制造措施
一是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推广。要面向重点行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面向中小企业,大规模推行工艺优化、精益管理和流程再造等针对性解决方案。面向重点省市,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先行区,探索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二是加快融合型技术创新突破。将加大复杂设计、先进工艺等制造技术攻关,把各方面力量组织动员起来,把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实现基础性、战略性突破。聚焦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研发推广一批适用性技术,取得一批原创性、前瞻性成果。聚力推动工业知识软件化,研发一批基础工业软件和核心工艺包。
三是强化基础性支撑能力。将研究制定促进装备数字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智能装备创新,支撑数字中国建设。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规模化部署和应用,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化基础标准应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推进各领域智能化发展水平提升。
★解读《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国务院2024年5月11日审议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高度重视。《行动方案》立足我国制造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导向,为制造业插上数字化“翅膀”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行动方案》的出台,必将成为引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里程碑。
1.《行动方案》出台的必要性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要根据制造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分行业分领域挖掘典型场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做好设备联网、协议互认、标准制定、平台建设等工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与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有机结合,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数字化需求和转型路径存在较大差异。《行动方案》针对制造业企业多样性特点,提出要分行业分领域精准推进。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释放数字红利,使不同类型企业获得适合自身条件和发展阶段的数字化“赋能”。具体而言,复杂制造业要打通数字鸿沟,构建设计、生产、服务的端到端数字闭环;流程制造业要运用数字技术重塑业务流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消费品制造业要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2.《行动方案》的主要内容
《行动方案》强调,要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这些举措的落地,必将增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工业互联网、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破除数据壁垒,打通信息孤岛。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构建开放共享、富有弹性的工业互联网生态。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推动不同系统、平台、终端互联互通,形成国家统一的数字空间。
《行动方案》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短板,提出要完善精准服务体系,在数字化诊断、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继续强化大企业资源优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改造,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这对于畅通经济微循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措施
在设备更新方面。要聚焦重点行业坚持市场化推进、标准化引领,实施先进设备和软件一体化更新提升行动,淘汰一批低效老旧设备。
在工艺升级方面。要持续推动产业科技创新,鼓励面向传统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工艺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在数字赋能方面。要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等智能装备,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供应链和数字园区。
在绿色发展方面。要扎实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电机、锅炉等重点用能设备更新换代,扩大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应用,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在安全保障方面。要加快石化行业老旧装置综合技改,民用爆炸物行业的“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机器人替人”,加大制造业安全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力度,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三、实战应用
例题1:当前,智能制造已经由理念普及、试点示范进行到深入应用、全面推广的新阶段。结合材料,请你为建设智能制造标杆示范城市提出几点建议。要求:条理清晰,语言准确,不超过350字,10分。
【参考作答】
一是建设智能制造标杆车间。依托企业的单个车间,面向若干个制造环节,提炼关键需求,通过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北斗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核心制造环节的深度融合,带动整个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提高和升级。
二是建设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聚焦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细分行业,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流程,建设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通过标杆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场景集成和业务流程再造,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三是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支持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园区创建智能制造先行区,完善政策体系,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加快新技术融合应用,构建完善园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打造智能制造创新技术策源地、示范应用集聚区、关键装备和解决方案输出地。
(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