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链接
2022年7月13日至15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调研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孙金龙指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党和国家重大制度创新和重大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督察整改始终高度重视。被督察对象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全力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落实到位,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要以督察整改为契机,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二、深度解读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基本情况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党和国家重大的体制创新和重大的改革举措,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制度性保障。在督察的每个关键环节、每个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掌舵定向、引领前行,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督察工作给予了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正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科学指引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取得显著成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2015年7月以来,在总书记的亲自关心推动下,中办、国办先后印发《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使得督察制度建设不断深化,为督察工作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从2015年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开始试点,到2018年完成第一轮督察,并对20个省(区)开展“回头看”;从2019年启动第二轮督察,到今年上半年,分六批完成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部门和6家中央企业的督察。督察中,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服务大局,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严的基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精准科学依法,统筹做好经济平稳运行、民生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被督察对象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通过两轮的督察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高度共识。各地区各部门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取得“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成效,实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环境效果和社会效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取得成效
一是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落地。几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保的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得到有效落实。督察有力推动各级党政领导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不少地方领导同志都讲到“督察是猛击一掌”。各省份普遍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省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都在抓环保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三是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督察着力啃“硬骨头”、消除“老大难”,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家关注的长江岸线保护、洞庭湖非法矮围整治、祁连山生态修复、秦岭违建别墅整治等,这些问题整改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称赞。这里通报两组数字,便于大家更直观地感受督察取得的成效。截至目前,第一轮督察和“回头看”整改方案中明确的3294项整改任务,现在总体完成率达到95%。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1227项整改任务,半数已经完成。第四、五、六批督察整改正在积极有序推进。还有一组数字,两轮督察受理转办的群众生态环境信访举报28.7万件,到目前为止完成整改28.5万件。
四是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督察,推动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比如,在长江岸线整治方面,长江11个省(市)累计腾退了长江岸线457公里,既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又为优质产业的发展腾出了发展空间。
★中央生态环境督察“硬碰硬”的底气
7年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始终是奔着问题去,奔着责任去,奔着最终能解决问题去,才取得了今天这样显著的成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能够做到这样,第一,最根本的是总书记的撑腰打气。督察制度从设立到运行到纵深发展,都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部署下推动开展的,体现了总书记的战略定力和战略魄力。在督察面临压力的时候,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对做好督察工作给予了巨大鼓舞和鞭策,也给了我们督察人底气和勇气。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是啃硬骨头,不是“稻草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得好、用得好,敢于动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问题不放松,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这是第一。其次,是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这些年,督察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点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每到一地,当地的群众都积极反映有关问题。随着每一批督察推动问题的解决,群众都纷纷来电来信,有的还送来锦旗,表达对总书记,对党中央、国务院的真挚情感。第三,是有一支过硬的队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生态环保铁军的要求,督察队伍是敢打敢拼、迎难而上,不徇私、敢担当。督察组的每一位同志,都有一股子认真到底的拼劲。全力做到督察中每一个观点、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案子、每一份报告,都能够把背景查准、情况查实、原因查清、责任查透,确保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工作中也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迹。有的同志顶着40多度的高温,奔走在矿山现场,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有的同志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在雪地中行走一个多小时,核实现场情况;有的同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与违法人员进行周旋。这些都充分地展示了生态环保铁军的作风,也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始终能够坚持动真碰硬的有力支撑。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典型案例特点
一是污染严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包括向江河湖海恶意排污、包括一些大量工业废物违法违规倾倒在河道、包括一些黑臭水体、严重的黑臭水体、大量的黑臭水体,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这是一类问题。二是涉及生态破坏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包括在保护区违规开发建设、违规围海填海、违规围湖占湖、违规毁林建房、违规进行野蛮的矿山开采等等问题。三是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更是要严肃查处,坚决予以纠正。
★群众反映问题处理情况
在督察工作中,始终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举报受理、转办、核查、督办、回访工作机制。从受理到转给地方,要组织进行核查,有些问题还要进行督办,之后还要对办理情况进行回访。督促当地将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查处到位、整改到位。
一是坚持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以及整改情况都进行公开。群众反映的什么问题、整改的情况都要向社会公开。督察进驻时,督察启动会结束以后第一时间在报纸、电视、网站上公布信访举报电话和信箱,畅通反映渠道。收到举报后将及时地转交被督察对象进行处理,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能马上解决的,就马上解决,所谓的立行立改;有些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比较复杂,涉及面比较广,要明确整改方案,限期解决。群众信访举报问题和办理的结果,都仍然要在当地官方网站等媒体上对外公开,以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是加大回访力度。为跟踪了解群众反映问题的解决情况,在督察中会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电话回访和现场回访。通过打电话问问举报的同志怎么样,有些督察同志到现场去看看到底改得怎么样,有一定的比例。通过回访,发现群众反映的问题基本上都解决得比较好,这也是群众为什么支持的重要原因。但也发现少数地方存在调查不清楚、解决不到位、敷衍应付等问题。对发现的这种问题,督察组都督促地方进行了严肃处理。这些措施进一步压实了责任,保障了群众举报的生态环境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三是持续盯办。在督察进驻一个月结束后,一方面继续督促做好群众信访后续办理工作,并公开结果。另一方面,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公室和各督察局都会将一些重点问题列为盯办的事项,拉条挂账,紧盯不放,保持压力,直到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不是说结束以后就没了,不管了,不是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拉条挂账,定期调度,而且有些问题,工作小组、调研小组仍然会到现场进行现场核实。
★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对督察整改始终是高度重视的,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中办、国办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办法》,强调督察整改是重要的政治任务,并对整改的职责分工、工作程序、监督保障和纪律要求等内容作了明确规范。从实际工作中看,督察整改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做法。
一是建立机制。把整改的责任、流程、要求都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办法》明确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是整改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在省级层面还要建立督察整改领导机制,就是要把责任压实。《办法》还明确在每批督察反馈以后,被督察对象要实事求是、科学地制定督察整改方案,提出整改目标、路径措施、完成时限等,并且要求在规定时间里抓细抓实整改落实工作。督察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都要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是紧盯不放。目前所有的督察整改任务都实施清单化的管理,采取多种调度和盯办的方式进行督办。对一些重点督察整改任务,都会定期到现场盯办核查,有些是一个月一次、有些是两个月一次,有些是半年一次,有些问题可能是一年一次,一些重点问题都会安排督察局的同志到现场去。每次现场的核查都要形成盯办报告。如果发现有督察整改不力的情况,视情采取通报、督导、约谈、专项督察和移交问责等多项措施,有效地传导压力、拧紧螺丝,目的是推动地方真正把问题整改到位。
三是两手发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对于发现的虚假整改、敷衍整改等问题,及时公开曝光,严肃处理。对于做得好的,也要及时地宣传,引导地方做得更好。
★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体系特点
第一,比较系统严密。在摸底排查、培训准备、进驻动员、现场督察、受理举报、形成报告、审议报批、反馈移交、整改落实,直到最后的归档总结等10个方面,这个制度体系都有详细的要求,覆盖了督察工作的全部流程。例如,有专门的模板对进驻以后第一次全体会议作出规定。督察组进驻到被督察对象现场以后,开第一次会议是有规定的,要求这次会议上要学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而且还要学习总书记对当地的一些重要讲话要求、指示批示,要成立临时党支部,要学习督察工作纪律规定,同时还要签署保密和廉洁承诺书。督察组的每位同志,包括随组的记者同志,都要签署一份责任书,保密、廉洁不能出问题。在对督察报告的审核上,建立了两个审核机制。怎么确保督察报告工作的质量,这个制度体系设立了两个独立的运行机制。一个是报告起草组,每到一个省都有一个督察组,督察组里面有一个专门的起草报告工作小组。报告起草组的同志们要对各个其他的工作小组上报的督察内容、取证材料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起草小组对其他的工作组提供的材料要进行审核,对提供的取证材料、现场的情况以及逻辑关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果以及基本依据,起草小组会进行审核。另外,还建立了报告的独立审核机制,也就是说有专门的人员,而且这几个人员还都是督察组里面的精兵强将,都是骨干队伍,业务熟、原则性强、水平比较高的同志,专门由他们组成一个独立审核组,对报告中的每一个案例、每一组数据、每一个观点,都要从法律依据、事实认定、结论定性等方面进行校验、校核、核实,他们不参与起草报告,就是来负责独立审核,背靠背的。专门来挑刺,专门来找毛病,以此来确保督察报告真实准确、客观公正,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
第二,操作性强。比如典型案例,从内容的选取、编写制作、视频图片到审核把关,甚至到发布的时间,都有具体的要求;什么时候发,什么时候做好准备,各个督察组报的案例里面,怎么去进行选择、选取,都有具体要求。再比如,在受理群众的举报方面,对于怎么接电话、怎么登记、怎么转办,每个环节都规定得非常具体。包括像接到群众信访举报投诉以后,转办的时间在模板里面都有体现,现在都是统一规定在第二天的上午,一上班以后把前一天的群众信访举报转办出去。还比如,在督察进驻期间要开展个别谈话,模板也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了不同的谈话提纲,人员不一样提纲是不一样的,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个性的,以便能够更精准地了解情况,更精准地传导压力。
第三,不断完善创新。制度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每批督察结束以后,都会进行复盘总结,对一些不完善的进行修改完善,对欠缺的及时补上。同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制定相应的模板。比如说在第二轮督察中,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督察采取了一种探讨式督察的方式,这种方式和对地方的督察有很大的不同。经过深入的研究,也及时制定了探讨式督察的工作模板,明确要共建联合工作组,加强探讨交流,督察和部门的自查相结合,督察组和被督察部门协同推进,相向而行,很好实现了督察的目的。
★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督查聚焦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了多个区域重大战略,并一以贯之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区域发展的重要位置。
一方面,按照中央的要求,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紧盯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落实情况,并且围绕着不同的定位和不同的特点有所侧重开展督察。比如说,在督察长江经济带相关省份时,就紧紧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聚焦长江“十年禁渔”、岸线保护、水生态保护修复、污染防治等方面问题。在督察黄河流域相关省份时,紧紧围绕水资源短缺这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把“四水四定”落实情况和生态保护修复情况作为督察重点。
另一方面,按照中央领导同志要求,作为督察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连续5年拍摄制作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警示片。每年都组织工作人员,深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从上游到下游,从重庆到上海,每年行程都接近30万公里,通过暗查暗访和明查核实,拍摄制作形成警示片,在相关会议上播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警示片这种问题导向、直观形象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警示性,对推动解决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且每一个警示片播放以后,都会将问题拉条挂账,移交地方,督促制定方案,进行整改。长江警示片一共指出了包括禁渔不力、岸线破坏、违规侵占自然保护区等在内的623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整改468个。另外,按照中央领导同志要求,从2021年开始,也同步拍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警示片。
警示片这些问题的整改,对于推动各地解决突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各地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岸线整治和污染防治,2020年长江干流首次实现了全线达到Ⅱ类水质,这很不容易。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微笑天使”江豚成群地出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黄河流域9省(区),严格落实“四水四定”要求,不断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大保护力度,建设绿色生态长廊,黄河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大幅增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也是持续向好。
★中央环保督察精准发现问题办法
第一,要瞄准方向。要把方向重点定下来。每个省份生态环境的特点不一样,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也不一样。在督察中,会根据具体的省情区情市情,来研究确定督察需要关注的重点和查找问题的方向。要从宏观上进行最基本的判断,重点问题应该在哪些方向。有些地方要关注江河源头的保护情况,有些地方要关注保护区的保护情况,有些地方要关注黑土地、森林保护情况,有些地方可能会更加关注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第二,要做足功课。督察进驻一般只有一个月,但是准备工作往往有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在进驻前夕,督察人员从日常掌握情况中梳理线索,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开展大范围的暗查暗访,掌握大量第一手素材。督察中,还注重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发现问题,充分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红外成像等技术装备,提高督察组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在督察进驻前夕形成进驻工作手册,每份手册都至少有40—50页,基本上都是问题线索,有的已经提前进行了取样和影像取证,这些前期准备,为查实问题打下扎实基础。
第三,要依靠群众。群众投诉举报是发现问题线索的“金矿”,要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驻前,就从日常投诉中梳理线索,进驻后专门受理群众来信来电举报。每一批督察、每个省份都能收到几千件群众的举报,督察人员深入分析,开展现场核实,从中能发现大量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线索。
三、实战应用
例题1:请结合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的督察情况,概括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精炼,300字以内。
【参考作答】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仍有差距。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传统发展路径依赖,部分地区“一钢独大”产业结构尚未根本扭转,违规新增钢铁产能屡禁不止,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不力,一些部门和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严不实。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要求落实不够有力。首都“两区”建设工作机制不顺畅,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还不到位,自然保护地生态破坏多发,非法采矿屡禁不绝。三是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还有短板。落后产能淘汰不到位,部分行业污染治理不力。四是环境基础设施和渤海综合治理存在薄弱环节。污泥违规处置问题严重,生活垃圾处置和危险废物管理有差距,围填海生态破坏禁而未绝。(283字)
例题2:假如你是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成员,请根据材料,撰写对黑龙江省的督察整改意见。要求:内容完整,逻辑严谨,条理清晰,2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黑龙江省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一要切实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坚决遏制和打击违规建设和生态破坏行为。二要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三要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四要依法依规严肃责任追究,对于落实责任不力的问题,要责成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入调查,厘清责任,并按有关规定严肃、精准、有效问责。(211字)
四、高分框架
★策论文框架
掌握环保督察“三度”,建设更加幸福的“美丽中国”
环保督察要有“法治刻度”,筑起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