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链接
加强用水管理,完善节水措施,强化保障监督,严格法律责任……日前,《节约用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共6章52条,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节约用水行政法规。《条例》的施行,将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深度解读
★我国水资源节水工作的主要情况
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水情。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是根本出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工作。总书记开创性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把节水优先放在首位。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在总书记治水思路的科学指引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水利部门与各有关部门一道,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用水效率大幅提升。相比2014年,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1.7%、55.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0提升到0.576,非常规水利用量扩大到211亿立方米,用水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应当看到,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依然严峻,用水粗放、浪费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用水管理有待加强,节水措施有待完善,激励政策有待健全,监督力度仍需加强。
下一步,要深入贯彻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完善配套规定,加强协同配合,强化用水监管,鼓励和支持节水产业发展,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节约用水条例》制定的总体思路
制定《条例》的目的是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个立法目的,《条例》在总体思路上主要把握了四点。
第一,立足基本水情。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水情。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来说,我国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5%,所以立足这一基本水情,进一步增强水资源刚性约束,确保人口、城市、产业发展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做到总书记要求的“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要求。
第二,力求全面系统。节水是系统工程,《条例》作为节水方面专门的行政法规,需要对节水工作进行全方位规范,着力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节水制度体系,进一步夯实国家水安全的制度根基。《条例》既管生产用水,又管生活和生态用水;既涵盖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又涵盖城市节水;既加强用水管理,完善节水措施,又强化对节水的监督和保障;既强调节流,又注重开源,在节约常规水的同时促进非常规水的利用。因此可以说,力求全面系统的思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三,确保切实可行。法律法规要真正的落地实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符合实际情况,不超越发展阶段。实践当中,节水工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条例》制定当中坚持把握好度、掌握好分寸,对能够做到的,提出明确要求;难以完全做到的,鼓励做到或者要求优先去做;做不到的,暂时不作规定。目的就是力求既严格规范,又要确保切实可行,能操作能实施。
第四,做好制度衔接。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比如水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地下水管理条例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节水作了相应规定。在《条例》制定中,坚持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衔接,推动形成制度合力。在节水工作实践当中,既要执行《条例》的规定,也要执行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其他规定。
★《节约用水条例》主要内容
制定《节约用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条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3月20日正式公布,自今年5月1日起实施。
《条例》共六章五十二条,主要规定以下内容:一是明确节水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协同、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二是加强用水管理。编制节水规划,制定用水定额,对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对重点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用水管理,用水实行计量收费等。三是完善节水措施。包括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发展节水灌溉等;要求工业企业采用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将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等。四是强化保障和监督。包括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节水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节水服务产业,支持开展水权交易,实行节水责任制和节水考核评价制度等。五是对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我国节水行动取得的成效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印发以来,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扎实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取得显著成效,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控制目标全面完成。《方案》明确了全国用水总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的2022年控制目标,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经过努力,2022年目标全面如期完成,节水政策法规、市场机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撑能力持续提升,节水产业不断壮大,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建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二,重点行动扎实推进。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不断加强,建立覆盖80%以上用水量的国家用水定额体系,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纳入国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农业节水增效加快推进,实施234处大型灌区、1172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建成182个节水型灌区。工业节水减排持续增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以上。城镇节水降损有效开展,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10%以内。全国60%以上县级行政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211亿立方米。
第三,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全面深化水价改革,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耕地面积达到9亿亩,完善城镇供水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推动水资源税改革,在10个省份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推广合同节水管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节水。健全节水标准体系,节水国家标准达到300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将节水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
第四,政策保障不断增强。水利部牵头20个部门建立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各部门节水合力。落实完善节水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节水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发布公民节水行为规范,建成一批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和节水科普场馆,着力提升公民节水素养。
下一步,要继续深入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着力发展节水产业和科技,全面推进各行业节水,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持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城市节水是节水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完善城市节水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城市节水规划、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节水统计等一系列的制度,在各类建设项目中落实节水“三同时”要求,就是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先后出台了城市节水指导意见、工作指南,指导各地系统化、规范化推进城市节水工作。二是构建标准规范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制定了包括生活用水器具、民用建筑节水、污水再生利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绿色建筑等系列标准规范,通过标准规范约束,推动技术创新和设备研发。三是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提升用水效能。2022年,发布了新一版国家节水型城市评价标准,引领各地推进城市节水,加强设施建设和各项制度落实。连续32年举办“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活动,通过建设节水型单位、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小区,不断夯实节水型城市建设的社会基础。全国共建成了11批145个国家节水型城市。同时,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再生利用,提升再生水生产、输配能力,在116个城市开展再生水利用相关试点,全国城市每年再生水利用量约180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9%。下一步,要抓好《节约用水条例》落实,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水效标识”制度开展情况和成效
水效标识制度是我国节水管理方式的重要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用水产品管理的有效举措,也是规范用水产品市场,提升我国用水产品生产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互认的重要抓手。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水利部等部门发布《水效标识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水效标识制度。
一是发布四批实施目录。陆续发布了四批水效标识实施目录,将坐便器、淋浴器、净水机、智能坐便器、洗碗机、水嘴等6类生活用水产品纳入水效标识管理。二是推进水效标识设备备案。水效标识设备备案企业目前超过1.1万家,备案产品型号达到11万多件,节水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三是实施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在水效标识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水效领跑者遴选工作,公布了一批用水产品、灌区、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通过树立标杆、标准引领、政策鼓励,发挥节水产品、技术、管理等示范引领作用。
水效标识制度的建立,从供给端来看,有利于促进节水技术升级,对节水产品水效提升效果显著。从消费端来看,能够提升消费者节水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的节水氛围,促进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当前,水效标识也是实施节水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和重点产品以旧换新的重要依据和抓手。要继续做好水效标识制度各项工作,切实发挥这一制度对节水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
★农业节水及农村供水有关情况
农业是用水大户,在生活、生产以及生态用水中,农业的用水量占总用水量超过60%,因此做好农业节水工作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水安全,也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所以非常重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我国已经建成耕地灌溉面积10.55亿亩,以占全国55%的耕地生产了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有效支撑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增”,灌溉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先后实施东北节水增粮、华北节水压采、西北节水增效、南方节水减排等区域规模化节水灌溉行动,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不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提升输配水效率。灌溉亩均用水量由2014年402立方米下降到当前的364立方米,降低了9.5个百分点。
二是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实施农业取用水总量控制,5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渠首取水口实现在线计量。落实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国家层面制定发布了14项主要农作物的灌溉用水定额。
三是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16年我国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价格和补贴机制促进农业节水,保障农田水利设施良性运行。去年,水利部又启动了21个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管护。
四是数字赋能提高用水效率。依托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有效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比如,山东位山灌区通过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今年春灌已灌溉耕地亩均用水量降低约10立方米左右。
关于农村供水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关系农民福祉,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是打赢了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全面解决了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二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到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563万处,可服务人口达到8.7亿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0%。三是以县域为单元,推行农村供水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最大程度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
下一步,要指导各地全面落实《条例》,不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加强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饮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情况
现在不少的缺水型城市已经将再生水作为重要的第二水源,多年来,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城市再生水利用工作。一是加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指导各地以污水处理厂为基础,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2022年,城市再生水生产能力每天约8000万立方米,再生水管网长度约1.6万公里。二是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先后制定了再生水工程设计规范、再生水利用技术指南,以及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园林绿化、市政杂用、景观用水等标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再生水利用标准体系。三是抓好试点示范引领。在116个城市开展了再生水利用试点工作。部署开展重点城市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再遴选50个城市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带动全社会的再生水利用工作。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再生水利用的设施建设,结合设备更新和地下管网改造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再生水的利用水平。
三、实战应用
例题1:结合给定材料,假如你是发改委工作人员,你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做好水资源节约工作。要求:全面准确,逻辑清晰,3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一是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从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业、工业、城镇、生态景观节水,推广非常规水源利用。二是大力发展节水产业。研究制定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围绕培育壮大节水产业规模、促进节水技术创新、加快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推动节水产业健康发展。三是持续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把非常规水源利用作为水资源节约和开源利用并举的重要措施,组织开展重点城市再生水三年行动,以城市为基点,推动再生水利用率逐年提高。四是开展节水领域设备更新改造。鼓励推动节水、水处理领域设备更新,重点用水产品以旧换新,持续提升工业、农业和城镇生活各领域用水效率。
例题2:结合给定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推动《节约用水条例》各项制度规定落地见效。要求:全面准确,措施合理,500字左右。
【参考作答】
一是持续抓好宣传贯彻。将条例宣贯纳入水利“八五”普法工作,组织学习培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贯彻实施《条例》的能力和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节点强化节水宣传,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节水,引导社会公众参与节水,增强节水意识和技能,持续营造全社会节水护水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全面梳理条例配套制度建设需求,有序推进水资源刚性约束、全国节水规划、用水定额、节水统计调查、发展节水产业、金融支持节水等配套制度建设,指导地方开展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修订,推动相关配套制度逐步完善。
三是推动全社会节水。全面落实条例规定要求,以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为重点,持续推动全社会各行各业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合理配置、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从取、供、用、排全过程、各环节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依法加强对用水活动的监督检查,聚焦条例中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查处。公布典型案例,加强以案说法,发挥警示作用。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升执法质量和效能。发挥新闻媒体和公众作用,加强对浪费水资源行为的监督。
四、高分框架
★大作文框架
做好“节水文章” 打造新型水资源城市
想要做好“节水文章”,应精细用水创新节水办法。
想要做好“节水文章”,应全民节水提升节水意识。
想要做好“节水文章”,应科学管水探索节水模式。
唱响水资源保护“大合唱”
增强“思想共识”,让节水理念“入脑入心”。